工藝師們編織傳統背籃、木頭雕刻傳統食具、利用石頭仿作出早期的石斧、梳理稻草為之後屋頂的搭建做準備。這裡是位於卑南族 Puyuma南王部落的姆姆傳家寶工作室,姆姆是卑南族語中祖父母、長輩之意,希望透過承襲姆姆的精神,讓千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智慧寶藏源遠流長。
台東森林公園裡的活水湖,湖水清澈見底、以層層的山巒為背景,是台東市民口中「世上最大的游泳池」。今年夏日,活水湖面特別的熱鬧,孩子們在水中嬉鬧、數艘揚著帆的小船輕輕地劃過水面。這裡,也是台東帆船學校的平靜水域教育基地,岸上以笑容默默在一旁守候,滿頭金髮的陽光大男孩,他是台東帆船學校的創辦人-西班牙籍的帆船教練Federico,人們都叫他小飛。
為期11天的「2022臺東國際青年工藝設計營暨競賽」,7月28日在縣長饒慶鈴與審查委員的頒獎以及學員們的歡呼聲中進入尾聲。臺東國際青年工藝設計營暨競賽舉辦迄今邁入第8年,在青年工藝界中擁有極高的關注度,今年共有111位學員報名,從中遴選出30位學員參與。以學習型的工作營結合競賽方式,如同是一場實境秀。
工藝創作多源於自然、土地,為人類生活所需而生,創作者連結手作、材質、美感並突顯在地特色。臺東工藝設計獎暨展覽今年為第二年辦理,以臺東工藝設計、生活美學出發作為策展概念,開放國內外創作者報名參賽;推廣工藝與設計跨域交流,引燃創作熱情,並以美學、生活結合文創產業思維,通過展覽呈現多元創作,讓人感受土地帶出的溫度與美感。
民國六、七十年代臺東區從北到南曾有30多間電影院;戲院不僅僅是播放電影,也不定期有布袋戲、歌仔戲,或是歌舞團表演,可以說是臺東人在1960到1980年代最重要的生活娛樂。
走在台東市區四維路與泰安街一帶,靜謐的住宅群中,在轉角處有一棟的兩層樓灰色小屋,推開木門只見和煦的陽光灑落在小巧別緻的木地板空間。這裡是「洄廊The Corridor」,台東發展表演性藝術交流與身心探索的實驗基地。
我與台東的緣分從2016年開始,是因為電視劇的拍攝第一次長時間(四個月)居住東部,之前的印象還真的是停留在小時候的畢業旅行中的短暫停留,年紀還小也沒有太深的印象。而16年這段時間對於一個長年住在台北的我來說是一次很重要的生活體驗⋯⋯
「台東,需要設計嗎?」是台東設計中心最新的展覽主題,藉著這個提問回顧過去的成果。但它本身確實也是個好問題,它讓我憶起近幾年參與過的幾個花東設計案,當時我也曾反問過自己。如果是在台北,我們不會懷疑,因為設計原本就是台北的文化要素,然而,我覺得問題不在於需要或是不需要,而是在於去發現設計的含義在這裡與在城市裡或許有所不同。
台11線往長濱市區、鄰近三間屋部落的開闊馬路旁,這個沒有門牌號碼、只掛著「長濱鄉農會水泥預拌廠」大理石門牌的閒置廠區,現在是東海岸藝術工作者葉海地(Heidi Yip)跟拉飛・邵馬(Lafin Sawmah)承租一年多的藝術工作室「Laboratory 實驗平台」。
公共藝術,可以不單單是藝術品。響應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大地藝術祭」而逐漸興起的台灣地景藝術與大型公共藝術的創作,以東部的縱谷與海岸作為無垠的畫布,創造出六屆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二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和無數公路旁、山間與海濱的藝術作品。
「整個台灣,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地方,像台東的都蘭,把一些區位條件同步接合在一個地點,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幾乎是無可取代地,都蘭,成就了許多流浪他方的地理想像。都蘭的美感,必須拉開距離,才得以凝視,品味一種屬於遠方的跨界美學。」人類學家–夏黎明
如何愛孩子?如何讓他成為自己、成為更自由的人?牆內的教師們在種種規章框架裡掙扎,傳道授業;牆外各個實驗學校、自學團一邊安排著自己的課程,一邊和「怎麼不去學校」的社會觀感,對話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