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東國際青年工藝設計營暨競賽吸引近百位國內外青年創作者熱烈參與報名,選出27位分別進駐5家臺東在地工坊,最終自21組學員優秀作品中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各1件及工坊佳作5件,總獎金達20萬元。
踏著浪花前行、走在蓊鬱山林之間,隨著陽光灑落,舞者與參與者在以山海為舞台的大地劇場內,透過肢體、舞蹈享受自然的懷抱。身知島製作,透過藝術、肢體帶領人們在大自然中認識自己、獲取大地母親的養分。
騎行在池上蜿蜒的197線道,眺著一望無際的稻田風景,在4.5公里處有一間充滿綠意的小店,往裡面一走,裡面布滿了各式的藝術品。這裡是4.5公里咖啡,也是木雕、蠟染藝術家彭明通的藝術創作工作室。
東河,是台灣三大衝浪勝地之一,尤其秋冬之際吹拂東北季風,更是適合衝浪的好時節,而就在這衝浪客雲集的山邊,有一處匯集起當地浪人網絡的基地,擁有相當專業的削板室、包板室、磨板室的空間,更是資訊與技術的交流園地,而這裡是由削板師-安東尼一手打造。
「傾聽」。一起,挖掘人與土地間的故事。
「交流」。一起,連結工藝與設計間的善意。
「誕生」。一起,共創美好生活。
「推廣」。一起,共享永續價值。
火辣的艷陽照耀大地,從臺東糖廠的大門望進去,五彩繽紛的鐵雕裝置藝術沿著牆排排站,沿著往裡緩緩行,可以看見製糖的榮景已斑駁,但文創的風氣正昂揚,而知名卑南族藝術家楊慕仁的創作基地,就座落在這裡。
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舉辦的「2021鹿野故事生活節」,在一片大山中登場,多麼難得能相聚,即便臉上還有一片束縛,還是能感受這片土地上空氣的清新。
黎明前的槍鳴劃破了深山裡的寂靜,也宣告著霧鹿部落的族人們,布農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的祭典-射耳祭即將開始。
我很慶幸,感謝祖靈,活到40多歲,還夠勇敢去面對一個夢想,可以選擇在自己的故鄉臺東成立舞團。雖然我是臺東人,在2015年布拉瑞揚舞團創立初期,我跟很多喜歡這個地方,後來甚至前來定居、創業的人一樣,帶著一種好奇。我的好奇是,不知道會怎麼開始在臺東的創作,而當時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就是我要回家。
這是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問自己的問題,在這五年間與台東的接觸,最想做的,無庸置疑是與「食」相關的議題,研究台東豐富的食,讓台東與台灣甚至全球都能接觸到,並受到啟發,那就是我想為台東做的設計。
成功鎮正午如火焰延燒的晴空下,一艘二十噸級漁船「滿發三號」正緩緩進港,船隻背後湧動的大海,閃耀著藍寶石般的色澤。船隻緩緩靠岸,船員打開船上倉口,隔著與地面約一層樓的潮位差,朝岸上鋪好的布巾用力拋出他們今日收穫的大魚——混著琉璃、日光與海草顏色的魚身,方頭大眼,每尾超過一米長的海上「飛烏虎」,鬼頭刀。
「蓋亞那Kaiana工坊」,從上一代胡天國、劉金蕉設立至今,許多媒體報導都提到此地推廣布農族的小米文化;較少為人所知的是,這個工坊是臺東部落裡少見,自己種植苧麻、取絲,以傳統原料和技法織布的「編織文化基地」。蓋亞那的織布老師Ibu,在地上鋪開了竹席、擺設地織機,跟我們聊起她的「布農編織故事」。
臺東縣政府多年來致力推廣在地工藝與文化,連年帶領臺東在地品牌出國參展,並且屢屢獲得廣大迴響。今年從原先的實體線下展首度轉戰線上展覽,跨越地域限制讓臺東的在地素材與多元民族的傳統技藝登上國際舞台。
臺東的土像浪花——它們並不是為了燒陶而生。在千度高溫下,它們會逐漸融解,彷彿混攪著第一道潮水的海岸。然而有一群藝師,克服了要從他鄉引進陶土、釉和種種材料設備的困難,捏塑出屬於台東的陶藝與生活情景。
臺東的山縱走綠野之間,既秀麗婉約又壯麗豪邁,巍峨山勢相連保留了眾多民族的遷徙軌跡,也形成天然屏障,保存了許多史前文化記憶,成為南島文明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