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從漁港到餐桌的食魚技藝:用料理打造「一座有鬼頭刀的小鎮」-成功「王記炸鬼頭刀」與台東市「好漁日MAHIMAHI TODAY」,及他們的鬼頭刀故事

 

成功鎮正午如火焰延燒的晴空下,一艘二十噸級漁船「滿發三號」正緩緩進港,船隻背後湧動的大海,閃耀著藍寶石般的色澤。船隻緩緩靠岸,船員打開船上倉口,隔著與地面約一層樓的潮位差,朝岸上鋪好的布巾用力拋出他們今日收穫的大魚——混著琉璃、日光與海草顏色的魚身,方頭大眼,每尾超過一米長的海上「飛烏虎」,鬼頭刀。
 

 

岸上支援的卡車沒有一刻逗留;趕著新鮮期、魚身褪成舊照片般的灰暗色調之前,他們要將自家鬼頭刀漁獲送到店面——不是一間普通的小吃店,而是許多來到成功鎮的海調、導覽人員會互相介紹,說著「一份五十,每次都要買上兩三百塊回去」的成功鎮知名小舖——王記炸鬼頭刀。在把當地鬼頭刀經營成特色炸物小吃的品牌故事背後,是成功鎮討海人每日辛勤拋收釣繩,與大海緊緊相繫的故事。

 


 

鬼頭刀現撈之家   六千元創業的美食餐車

 

外號「鬼哥」的陳睿恩是王記第二代經營人,他在甫開張一個多月的簇新店面裡,聊起王記開店,發展至今的故事。他家裡上一代因承包營建工程而定居成功鎮,自小在此長大;結識太太蔡麗廷並結婚,牽起了和這個「鬼頭刀之家」更深的緣分。岳父蔡安榴討海三十多年,至今每天天未亮就開船出海,領著兩位船員以「延繩釣」——主要粗繩下設許多細長釣繩來釣魚的漁法,俗稱「放滾」——來捕撈鬼頭刀,中午進港,將漁獲提供給自家店面;其他釣到的雜魚則運到一旁漁港賣出。

 

 


鬼頭刀是全球各地皆有分佈的洄游魚類,而今全球以秘魯、北美等產地最多,世界文學中最有名的當屬《老人與海》中老人將牠釣上小舟的經歷。鄰近西太平洋的台灣,則以東岸為主要產地,是許多討海人故事以至蘭嶼捕魚祭中的主角之一。成魚長過一米,三層藍黃綠體色,游速飛快、跳躍強勁;公魚額頭較粗大、方正;鎮日追獵飛魚(飛烏),而有「飛烏虎」的外號。另外在曾受日本漁業文化影響的台東成功鎮,亦有由日文而來、將稱其為「萬魚」的習慣。
 

 

陳睿恩形容他十年前見到鬼頭刀「大出」時的盛況:「卸漁的漁港岸邊,堆得滿滿的都是鬼頭刀,連人要走路、站立的地方都沒有!」手舞足蹈的描述間,可以感受到他當時的震撼。而他也不時跟隨出海或海釣,見識到討海人的辛勞:「像我們船上的釣鉤,一籠(桶)就兩百門(鉤),我爸會放到四籠,八百個鉤子,而且船一邊在開,鉤子必須放得很快以免纏到,稍不小心就鉤到手了。一次拋繩加收繩要花上半天,有時海流一強,釣繩往北漂,他還開到豐濱去追,回來都下午三四點。海裡釣繩纏繞、被商船經過弄壞,也是常有的事。」

 

以這番時間和心力帶回的鬼頭刀,作為成功鎮盛產、穩定的漁獲,其實是許多鎮民的家常菜。陳睿恩說,鎮上不少家庭會將鬼頭刀肉做成炸魚柳,或醃漬後日曬,做一夜乾。魚柳和魚乾的氣味,是成功鎮飲食風情畫的一部份。包括他的岳母蔡王春豔,都有自己做炸魚柳的獨門配方。而在某次機緣之下,原本的廚房秘方,成為今日美食小舖的基礎。

 



三年磨一店  鬼頭刀故事打造新小鎮

 

六年前從一台餐車開始,常被鎮上的人們開玩笑:「啊每家都有做,會有人來買嗎?」陳睿恩回想,也確實艱苦經營了兩三年,到近年海洋環境教育、城鎮導覽勃興,人們對成功鎮和鬼頭刀開始有了認識,甚至有許多外地旅人經過,一試成主顧,慢慢打出了這間小店的口碑。


 

 

隨著經營日久,陳睿恩多了「鬼哥」的外號,也有了自己對鬼頭刀(小吃)的獨門觀察。比如在海洋作家廖鴻基寫的〈鬼頭刀〉文章裡提到,公魚會隨著母魚一起上鉤的景象,他就曾在船上目擊。「羅曼蒂克點講,有魚餌時公魚會讓母魚先吃,結果母魚上鉤了,一群公魚在旁邊不走;有些討海人還會特意這樣做,來吸引周圍魚群」;比如以眼睛虹膜的亮度、魚身水藍色的程度來辨別新鮮度;比如聊到鬼頭刀魚肉,公母的品質差異?「討海人比較喜歡公魚,體型比較大、肉比較多!但我自己評價覺得:母魚的味道比較好。」

 

在店門口內的空間,本是鬼哥希望擺設延繩釣漁法模型的地方——他想推廣的不僅是鬼頭刀和海鮮炸物,還成功鎮的討海經驗跟小鎮故事。但為了展售台東其他在地的農漁產,他最終決定在這裡建置貨架,擺設台東的各地特產。但他的「鬼頭刀夢」依舊清晰:

 

「以前大家想到成功,就是旗魚和臍橙。但鬼頭刀這樣有特色又繁殖力強的魚種,沒有多加利用跟推廣,其實很可惜的。希望透過王記料理,讓大家以後聊起成功鎮,會說:『那是一個出產鬼頭刀的小鎮!』」

 


 

從愛台東、料理到愛上一種魚:「好漁日」鬼頭刀專門店

 

除了像王記這樣漁港直送漁獲、「家學淵源」的店舖,在台東市郊區,還有投身鑽研鬼頭刀與異國料理的結合,以飲食藝術推廣在地漁產和海洋故事的店家。那便是廖志盛,外號「阿杰老闆」從義大利麵餐廳轉型的「好漁日MAHIMAHI TODAY」鬼頭刀專門店。

 


 
走進店門,落地窗前有著高腳椅、充電插座和旅遊地圖等常見於單車驛站的資訊,穿過周邊的台東在地農特產貨架進到店內,淺藍綠色的牆面、原木座椅、牆上大幅的鬼頭刀世界分佈圖、桌上跟玩具廠商訂做的不織布鬼頭刀玩偶,明亮的燈光,在在吸引人坐下,安適休息——並在這時更多地暸解這種,平日在大眾餐桌上未必常見的魚。

 

 

 



阿杰老闆投身餐飲業的淵源,起於十幾年前的畢業旅行,來台東玩了一個月,想待下來,「一想待下來就得考慮生存了。」於是他開始在新生路邊經營義大利麵攤,而後發展成漢中街「愛上台東義大利麵」餐廳。十多年經營期間,嘗試將洛神、柴魚、樹豆、蝦子等「台東元素」融入料理中。

 

在某次清明節員工旅遊,造訪成功鎮時遇上鬼頭刀「大出(盛產)」——漁港邊滿滿的都是鬼頭刀,好奇「怎麼在西部、台北以至台東市區,這麼少人知道這種魚?」,詢問討海人後發現鬼頭刀大多外銷去北美、夏威夷、秘魯等地。他開始想:這麼好的魚,能不能加入餐廳料理?適逢餐廳轉型期,他想找尋更簡單、更深入的方式呈現料理,「一間只賣鬼頭刀魚料理的餐廳」的想法就此誕生。

 


 

從零開始,融合魚知識與料理技藝的鬼頭刀達人

 

 

他坦言,一開始對鬼頭刀毫不了解,但既要以此為餐廳主菜,便深入研究、下苦功,逐漸瞭解鬼頭刀的習性和特質:全球都有洄游族群,西太平洋族群會在清明、中秋兩個時節經過台灣東部,其中以台東,尤其成功漁港的漁獲量最多。「它的特別在於,新鮮度可以肉眼辨識!在海裡是亮藍\綠\黃色,一釣上來後體色很快就慢慢變灰。成魚只要一年,只要捕捉漁法得宜,可以是穩定供應、永續循環的魚肉來源。」

 


 

從魚的名字,到各地飲食文化:好漁日的「鬼頭刀學」

 
仔細看店裡牆上,「好漁日」的logo,是鮮亮的黃\綠\藍色箭頭環繞著一隻鬼頭刀,象徵魚身的體色,和這種漁產的穩定永續。阿杰老闆介紹logo的延伸含義:「後來也發現,這三種顏色也代表著陽光、土地跟水分,孕育生活的要件。而在其中的『mahi mahi』是夏威夷與『強壯』的意思,象徵強壯、長久的生命力。」

 

研究與實作料理到現在,他胸中已有一套「鬼頭刀學」:「鬼頭刀在全球有三百多種稱呼!比如在西班牙叫dorado,是金黃色的意思,泰國叫maya maya,日本叫シイラ,中國叫鯕鰍······有很多地方在使用、料理它,表示還有很多做法和可能性。店名加『today 』,就是期盼每天都可以有不一樣的吃法!······我還想研究每個國家的料理方式:比如美式是撒墨西哥香料、匈牙利胡椒粉、蜂蜜,大塊醃漬後做B.B.Q;對我們小吃店成本稍重,但未來可能也嘗試看看。」

 

「一開始開了間沒幾個中文字的藍色店家、又只賣魚,大家都覺得奇怪·····也是對這種魚的認識真的不多。歷經了三年的沈澱期,到這幾年台東觀光有起色,這間店也慢慢做出名聲,才經營得更好。」他甚至可以細數台東的「鬼頭刀店家地圖」,提到台東以牠為主體的店有三到五家,以其做附屬產品的店家也有約三十家。從研究一種魚、做一家店,到現在他已經像是台東市的鬼頭刀料理與創業資訊網了。

 



三年沈澱苦心經營  結合驛站的用心餐廳

 

「好漁日」同時還是單車、環島旅人的「休息站」。阿杰老闆提起融合兩種空間的緣由:「不論用什麼交通方式,從南部、北部來到這裡都要三個多小時······所以很多人進台東市的第一餐,是吃7-11!像我們做義大利麵的時候,下午兩點有客人來餐廳,但我們已經休息了。這讓我們轉型做新餐廳時興起『做一個休息站』的念頭······但在這裡沒得參考,幾乎沒看過有店家這樣做。」

 


 

漁日的未來:鬼頭刀(飲食)文化交流夢

 

關於下三年的目標,阿杰老闆笑說「如果好漁日有未來」,他想將鬼頭刀商品推廣到各地機場,去和各國的旅客、料理人交換關於鬼頭刀的飲食文化,甚至在國外打出口碑後推回國內。「如果地方能結合阿美族、達悟族等的捕魚文化,做出更成熟的旅遊體驗——我們會有些,只有在台東才看得到的東西啊。這是我的夢。」

 

「我們現代人太常被迫吃超商······如果只看食物的價格、花俏外型來決定CP值,很多用心做餐飲的人都會做不下去。我不太喜歡用『好吃』來定義一家店,而是看那食物是否適合我?店家是否將料理上該做的都用心做到了?而他訂的價格相應之下是否合理?······一家店最珍貴的,是它從無到有的過程,和用心的程度。希望我這樣努力,可以在鬼頭刀料理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一點點紀錄。」阿杰老闆這樣評價他的經營理念。

 

訪談尾聲,我們再請阿杰老闆介紹鬼頭刀的各部位用途和料理方式,他用魚布偶說著說著,乾脆到後頭找出魚肉、鉆板和主廚刀,一邊下刀示範,一邊呈現他細心安放的、各種規格的魚肉。一位廚師追求料理質感、乃至探索原料背後飲食文化的精神,進階表現在他縝密開闊的思維跟專注用心的手法上。

 

文\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