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臺東文創沃野專欄】風|【以風譜曲;與風合唱的鄉音】


「風」在台東的記憶一向強烈,颱風盛行季節,西南風過山沉降增溫來到臺東,空氣乾燥的令人難耐,迎風側的植物甚至被吹成了黃褐色,更曾在2004年5月9日紀錄到40.2度的高溫,這是多半現身南迴地區,翻落山頭的火燒風。而隨著東北季風的腳步到來,除了浪潮從夏季平緩的小浪變好手追逐的長浪外,沙塵也跟一起到來。枯水期的卑南溪下游河床吹起風砂陣陣,從海岸線的美人山隱沒於飛砂漫飛,到整個縱谷一帶都籠罩在一層塵霧之中,成為秋冬塵爆飛沙大作的惱人記憶。從令人難耐的薰風、富含水氣的暖風,到秋冬接近歲末,海上的風轉移了方向,帶來涼意,臺東的風總是感受明顯,因此太平洋的風成為領略臺東鄉土的經典 。


「穿過都蘭山這片土地與太平洋懷抱的風,無論吹在臉上還是呼吸到胸腔裡,總是如此純淨、清甜,這是千百年來上天豐盛的恩賜。」因此,台灣民歌之父胡德夫才會唱出「最早的一件衣裳;最早的一片呼喚;最早的一個故鄉;最早的一件往事,是太平洋的風徐徐吹來,吹過所有的全部……」這樣的詞句。而東岸藝術創作者也不乏在創作中與風合鳴,運用風的變化作為頌讚山海的象徵。


作品簡介/與風合唱

材質:木材、石頭、泥土、不鏽鋼及鐵管

穿過都蘭山這片土地與太平洋懷抱的風,無論吹在臉上還是呼吸到胸腔裡,總是如此純淨、清甜,這是千百年來上天豐盛的恩賜。

本作品以豎琴為意象,作為頌讚山海的概念,琴弦上的小風車,則代表我們童年時期對風最具體的想象與音符的象徵,如今時空流轉,山海依舊,大環境卻急速變動中,一切理所當然的美好,都可能不再繼續~~,迎風而立,珍惜當下,決定,與它一起唱首歌吧!

離小野柳風景區不遠處的加路蘭遊憩區,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棄土置場,經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廢多次規劃整理後,以生態工法開發,目前已成為相當熱門的遊憩區,加上偶有舉辦的手創市集受到熱烈迴響,使得加路蘭遊憩區成為自然與藝術氣息兼備的海岸。


「與風合唱」作品就裝設在加路蘭遊憩區迎風向海的高處,乘著風鈴鈴作響。創作者是擅長鐵塑大型公共藝術,且善用複合媒材創作的范志明(Talaluki),同時也是個工作室時常傳出彈唱聲響的音樂人。本身並非臺東人的范志明,在定居都蘭之後,對東海岸更是產生深刻的情感,出自從小滋長的音樂夢想,時常把對音樂的喜歡也放進創作裡:像是從漁業廢棄浮球改造的寶抱鼓、運用東岸漂流木的手工電吉他、還多樣的自製樂器……,在此持續孕育多樣的創作,感受到扎根於臺東山林大地的靈魂,透過作品讓大家聽見野生。

 


在東岸,有種專屬台東的慢生活節奏,眼望太平洋的藍、都蘭山的綠,擁抱太平洋左岸的風,在這裡深呼吸一口氣,打開五感,便能跨越時間長廊,體會創作者不約而同以「風」作為一種臺東的鄉情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