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我一棵生命樹社區成林灌溉計畫
●一凡心識內樂團●
以「心靈社區的見樹造林」為主題,透過社區裡的藝術陪伴,聽故事、拼貼勞作、繪樹,幫助民眾寫自己的故事,並用把照顧好的心,養護社區的「生命樹」,成為未來提供更多人休憩的幸福林。參與民眾從6歲到82歲,藉由幸福講堂與工作坊的互動,拉近彼此距離,體驗「藝術自療」的神奇力量與正念潛能開發。成果作品有生命故事本、生命琴書與青銀共創曲,並持續在社區的轉角活圈,從咖啡到音樂廳,創發平凡中的富足經驗。
2. 我的傳家寶首部曲:阿美篇My Heritage,My color VolⅠ
●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
藉由向居民蒐集到的傳家寶:老照片轉化成著色簿,並舉辦結合老照片展覽、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的著色比賽活動,讓部落長輩和小朋友們一起為褪色的照片,重新畫上美麗的色彩。這個結合關懷老人、代間互動和老幼共學益智著色的活動不是協會計畫的終點,而是起點。
3. 永昌(Urukat)部落阿美族傳統生活歌謠調查影像紀錄
●永昌社區發展協會●
阿美族的歌謠文化為永昌部落獨特而龐大的資產,再加上民國99年底到109年初,部落有51位族人相繼過世,可見部落文化正快速流失中,如果不趕緊用影音的方式記錄下來,將造成無可弭補的遺憾。而吟唱傳統歌謠已成為部落耆老們茶餘飯後,與婚喪喜慶時不唱不快的一件事。由於阿美族是個以農耕為主,漁獵、狩獵為輔的族群,所以經過研議決定以中耕除草及當兵前的祝福,並結合收穫祭蘊含對祖靈的尊崇,以影音的方式錄製傳統歌謠舞蹈,將阿美族傳生活歌謠延續發展下去,不只能凝聚族人的共識,也能將文化保存與傳承。
4. 龍田繪聲繪影故事去旅行
●龍田社區發展協會●
由在地學童與社區居民進行初步構想,再由插畫老師孫傳莉指導學童共同創作,最後完成「龍田村大頭ㄟ」與故事旅行箱。藉由故事主角大頭ㄟ的平凡生活,帶領大家進入龍田日治時期後期的背景時空。將孩子天真無邪的生活樣貌,對照大人在戰亂貧窮的時代,並帶入當時龍田的主要人文地景與民俗習慣。透過社區故事創作,協助生活在龍田這塊沃土的人們,利用文字、符號、構圖、色彩及媒材,來記錄屬於自己社區的人事物,並對社區有更深層的認識與情感。
5. 以窯灶餚 食在瑞和
●瑞和社區發展協會●
為了將社區認養的瑞和火車站形塑成兼具美食、休閒、藝文的社區文化據點,推出在地農家美食培訓課程,並打造火車頭造型的窯和傳統的灶,讓社區媽媽的老手藝和客家飲食文化,透過這個教學場域來傳承給年輕世代。也讓來到時光驛站的居民或旅客,都有美食可享,有故事好聽,有景觀好看,其最終目的,就是讓瑞和「亮」起來。
6. 順天行事
●臺東市順天宮●
針對社區和北町日式建築群未來發展策畫了八個單元。「走讀北町」及「數位導覽地圖」進行社區培力,為順天宮及北町日式建築群培訓導覽員;「畫說順天宮之美」、「順天戲台」創新宮廟文化,推動社區藝文發展。「順天太子同學會」讚鼓團致力宮廟文化技藝傳承,落實文化平權。「永續教育平台」單元與星濱海港學校互動交流,「故事旅行箱」進行社區人才培育、「廣結善緣」推動銀青共學、環保循環理念,將地方最草根的力量,堆疊出無數令人感動的故事,建構出屬於舊寶桑時代的地方學,成為共創共榮的家人,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落實社區改造。
7. 2020阿度蘭-觀星、關心
●東河鄉都蘭國民小學●
以天文星象為主軸,發展系列課程,除學習天文星象知識面與技能外,更深化參與者凝聚關心社區、關愛環境、關愛生態文化與產業的意識,來培養具追求更好生活品質行動力的公民素養。
8. 設計師游牧計畫2.0-打造田園文創聚落
●太麻里鄉金針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第二屆設計師游牧計畫,因為有上次的成果與經驗,一開始就報名踴躍,經過評選後,今年度選出了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立體書設計、插畫設計6位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設計師們在進駐金針山兩個月中,花了一段時間認識當地,再萃取金針山當地的元素與文史,轉化成各式文創作品,其中更創作了「來趣金針山」、「金針山好食*食旅伴手禮」、「霧壟金針山」、「再昇晨曦亭」、「漫漫金針」、「金針山職人日常」等等優良作品。透過設計師的意設計思考來翻轉金針山並帶動地方產業,為地方注入嶄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9. 玩轉大武-行動智能社區文化智動化行銷計畫
●尚武社區發展協會●
由尚武社區發展協會、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與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多方合作,建立在地文化創意資源共享,輔助轉化在地文化資訊及產業,並運用返鄉青年創意思維,設計結合在地社區文化之輕旅遊玩特色美食、小農手禮、行動智能等元素,以及製作影音內容活化在地產業,進而邁向社區文化特色行動智能,優化產業於網路的互動性,讓大武鄉在地文創產業能與資訊共享連接趨勢,達到「玩轉大武,行動智能」之目的。
10. 文創契機
●迦南樂活全人發展協會●
為了營造社區特色產業與增加文化友善據點,協會將成功鎮故事館(原舊公所)改造為「迦南文創廊」,讓閒置空間能再利用,並為成功鎮及東海沿岸增添文創據點。空間活化方案由協會與居民,並串聯金針山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的設計師們一起「腦力激盪」,大家集思廣益,討論與交流意見,最終決定打造「八個浪」文創廊,集結在地「8個」多元特色產業,提供成功鎮文創工藝人一展長才的場域。雖是草創期,但期望未來能延續文創平台空間。
11. 豐田社區福德正神廟環保綠美化
●豐田社區發展協會●
豐田社區為一個工商及農業型態社區,區分二大區塊:工商業區組成的「煙仔寮」,及農業為主的「田寮」,長期以來缺少綠化經營概念。因此協會今年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並將信仰中心:「福德正神廟」(土地公廟)作為社區環保綠美化的示範點,以消除社區髒亂、提升環保意織,並結合綠美化社區、做好公民素質教育為重點。
12. 四格山下的傳說藏在箱子裡的故事
●頂岩灣社區發展協會●
以百手故事與社區景點為蒐集故事題材,透過製作故事箱,整理居民的共同回憶,並藉由故事箱講古,串聯社區居民情感。社區居民對自身的故事都羞於分享,僅勉強願意拍攝雙手,而藉由老照片能引動談論話題,過程中發現頂岩灣社區曾經是樟腦油、香茅、高接梨、吳郭魚等重要產區。因地理位置特殊,日治時期亦曾有駐軍駐守四格山山頂,山上不起眼的生態水池,也是當時岩灣監獄與居民重要的水源地,因此社區多屬保安林地(水源地)。
13. 明峰社區紀錄片拍攝計畫
●明峰社區發展協會●
簡單一部紀錄片是無法描述明峰村整體美感的,即使已經盡力。這塊充滿草香奶味的土地,感動了無數過往的訪客,但如何將這份壯闊的鄉土情懷,填進幾平方吋的螢幕中,可說動念很小,學問卻很大。從訪談過程中,將明峰社區歷史情懷、人文現況與產業未來發展走向,成功紀錄在約20分鐘片長影片之內,並另製作成5分半鐘的濃縮版。
14. 富岡漁港文化體驗小旅行
●富岡社區發展協會●
藉由3條社區文化體驗遊程:「寄居蟹找個家」、「走進富岡魚市場拍賣文化」與「大陳社區與海神信仰文化」,讓居民從中學習如何友善對待環境、永續產業發展並發現富岡之美。透過學習織網捕網來體驗漁民的辛勞;學習製作大陳美食料理,讓與會者懂得惜福與尊重食材。另外,也召集社區民眾一同參與富岡漁港淨灘活動。除了增長知識見聞、充實心靈外,也培養居民解說及導覽鄉土的能力,建立鄉土的認同與歸屬感,認識自己的家鄉,更能愛護自己的家鄉。
15.憶起來piyoho
●小馬社區發展協會●
「以在地發,就地取材」,透過蒐集社區老照片,找出小馬部落在地的故事及特色,回顧部落的演變,讓社區居民再次互動交流喚起社區公民與社區意識,引導居民關注與討論。並讓居民透過影像觀察互動,重新省思地方特色與與過去在地多元議題,並累積社區資源。
16. 初踏尋鹿微旅行
●布送學會●
初鹿村位於花東縱谷南端中央山脈支系及海岸山脈支地,為丘陵坡地,居民大多以農業為生。近年來社區老化凋零快速,協會期望能將初鹿風情保存並流傳至下一代,因此除了辦理社區生態旅行、社區在地歷史及人文介紹導覽課程,加強培育社區解說員之外,也整合社區人文、資源及文化故事,彙集製作成「口袋旅行書」,期望能讓初鹿輕旅能更有深度與感度。另外,結合鄰近之初鹿國小師生一同參與,將資源共享為學校鄉土教學的資源。